著名学者李长亮老师说当影视沦为颜值评判场艺术何去何从
李老师说在当下的影视文化语境中,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逐渐凸显:电影和电视剧似乎变成了单纯供人评判演员颜值的舞台。人们在茶余饭后的讨论里,更多聚焦于演员的外貌是否出众,而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、思想内涵却被无情地抛诸脑后。当我们以这样的视角去审视,不禁要问:这样的影视创作是否已沦为“垃圾”?
从影视作品的创作初衷来看,它本应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达,是创作者们情感、思想与价值观的载体。一部优秀的电影或电视剧,能够通过精彩的剧情、深刻的主题、精湛的表演等多方面元素,引发观众的共鸣,启迪人们的思考,甚至推动社会的进步。就像经典之作《肖申克的救赎》,它以监狱为背景,讲述了主人公在困境中坚守希望、追求自由的故事。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对人性的赞美、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坚持的力量的深刻理解,而并非仅仅关注演员的外貌。同样,《红楼梦》电视剧版,凭借对原著的精彩演绎,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风貌和人物的命运沉浮,成为了影视史上的经典,其价值远远超越了演员的颜值层面。
然而,当下的影视市场却似乎陷入了一种“颜值至上”的怪圈。资本为了追求短期的商业利益,盲目追捧流量明星,只看重他们的外貌和人气,而忽视了其表演能力和作品的质量。大量的影视作品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“颜控”心理,将演员的外貌包装放在首位,剧情变得空洞乏味,逻辑漏洞百出,主题缺乏深度。这些作品如同速食食品,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人们的视觉快感,但却无法为观众提供有营养的精神食粮。例如一些所谓的“偶像剧”,剧情千篇一律,演员们在剧中只是凭借着漂亮的脸蛋谈情说爱,缺乏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和对人性的深入挖掘,观众看完后往往只记得演员的长相,却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记忆。
当观众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演员的颜值上时,影视行业的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。一方面,这种审美倾向导致优秀的演员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机会,因为他们可能外貌并不出众,但却有着扎实的表演功底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。长此以往,会打击他们的创作热情,阻碍优秀表演人才的成长。另一方面,对于创作者来说,他们也会受到市场导向的影响,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打造演员的外貌上,而忽视了剧本创作、拍摄技巧等关键环节。这使得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艺术水平不断下降,陷入恶性循环。
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定义为“垃圾”,因为仍然有一些有良知的创作者在坚守艺术的底线,努力创作出有品质的作品。但我们必须认识到“颜值评判”对影视行业的危害。观众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,不再仅仅以演员的外貌来评判一部作品,而是从剧情、表演、主题等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评价。创作者们也应该回归艺术的本质,用心去打磨作品,用有深度的内容来吸引观众。只有这样,电影和电视剧才能重新找回其应有的艺术价值,不再是供人评判颜值的“垃圾场”,而是成为真正能够滋养人们心灵、推动文化发展的艺术殿堂。
编辑:文墨